这样看来,网友打卡、“种草笔记”等行为,对商家的影响已经不次于投放广告。于是就有一些MCN机构从中觅得商机。所谓的MCN机构,简单理解就是一个内容制作者和网络平台之间的中间商,也就是我们平时听说的经纪人。
这些机构为网红们提供更多协助,通常包含包装、营销、推广、变现等。在确定品牌商需求后,对已有资源进行分配,并将任务发放至签约网红,之后再通过自身流量渠道分发作品,并从与网红、平台的合作分成,广告主提供的广告费以及粉丝的相关消费中获得收入。
曾经消费者根据自己的体验,自发将信息发布到网上的模式,已经成了一台戏,有剧本、有演员,简单说就是“摆拍”。这样的东西也许好看,可保真吗?
有记者调查发现,一些MCN机构“代写代发”虚假“种草笔记”,帮助商家及博主进行虚假推广,并形成了一个“养号”的庞大“产业”。
一些MCN机构在多个平台注册账号,并由运营团队负责给各个账号进行包装,塑造为“网红”、美食“达人”等形象。不仅对平台内容生态和平台信誉造成极大伤害,同时严重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。
比如在某网络平台,很多用户都会分享所谓自己的“医美”的经验,其中有相当一部分,存在着违规营销的情况。对此,该平台于近期启动医美领域虚假种草治理行动。那么违规发布的情况到底有多严重呢?
据了解,这个平台首批就已处置违规笔记27.9万篇,处罚违规账号16.8万个。同时宣布取消对私立医美机构的认证,仅公立三甲医院可申请认证,并对普通用户生产的医美笔记进行回查清理,一旦发现营销导流,违规医美的内容和账号立刻进行下架、封号、降级处理。今年以来,该平台已经对多家通告平台和MCN机构提起诉讼。
去年年底,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 2 个月的“清朗·打击流量造假、黑公关、网络水军”专项行动,就曾剑指雇佣专业写手和网络水军虚构“种草笔记”、“网红测评”的行为。那么,“虚假种草”为何难以根除?
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解释:“第一个原因是虚假‘种草’中主体责任现在是分不清的,比如虽然用户看到了‘种草’信息去购买商品和服务,但是最后承担责任一般都是直接销售者,那么‘种草’的这些人承担不了责任。第二,在‘种草’的过程之中,它一般都有一个时限,种完草之后相关的视频和内容就删掉了,事后追责的时候找证据是很难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