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“网络原住民”,Z世代活跃在各大网络平台。他们乐此不疲地“造梗”“玩梗”,呈现了青少年独特的文化心态和精神风貌。
但凡事有度,不少粗制滥造的黑话烂梗,成了网络流量密码:“尊嘟假嘟”“恐龙抗狼”“鸡哔你”“找塞班”“泰酷辣”……这些毫无意义的网络热梗,如病毒般蔓延,甚至走进校园,被带到课堂上、写进试卷里。如何让“5G儿童”顺着网线获取成长营养,而非精神“垃圾食品”,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。
一
梗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营造轻松愉悦的社交氛围,让孩子们找到独属的群体归属感。但如若孩子们沉迷其间,致力于成为造梗玩梗的“弄潮儿”,就容易被各种网络黑话烂梗带偏,贻害无穷。网络烂梗僵化孩子们的表达。网络“烂梗”之所以能如病毒般在网络上裂变传播,主要是因为其简单、直接,但语言影响思维,在单一、极致的情绪性词语中浸泡久了,理解复杂事物时就会产生障碍。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这些黑话烂梗,会逐渐被束缚语言思维、削弱思考能力、固化表达方式,导致“文字失语”。表示无语、厌烦的情绪时,不会写“无可奈何”“不胜其烦”,而是用“我真的栓Q”;表示恐惧、不安时,不会用“心惊胆战”“忐忑不安”,而要写“慌得一批”……长此以往,孩子们的表达只会越来越浅显。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过,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,一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,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。语言文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,更是民族身份和历史的重要标志。引导孩子们正确使用语言,推动文化传承在网络时代成为更重的责任。网络烂梗扭曲孩子们的认知。许多烂梗都出自一些网络主播,他们为了博眼球、赚流量,不惜传播低俗和负面内容,疯狂造梗。“一giao我里giaogiao”“鸡你太美”……只为获得点击和收益。甚至有“富婆攻略”“你小子一天班都不想上了”“穷怕了一秒都不敢错过”等鼓吹攀附金钱、走“人生捷径”的烂梗,将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实现,直接和投靠他人快速获取金钱挂钩。这无疑给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孩子们带来极深的错误认知,使其认为这些不当行为是正常且有趣的,难以再静下心做一些真正有益成长的事。网络烂梗加重孩子们的社交隔离。由于网络烂梗有自己的话语体系,孩子们沉迷其中,也为自己与外界设置了一道屏障,阻碍与外界交流,引发代际隔阂。对于无法理解自己各种“梗”的家长、老师、同学,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解释,只会留下一句“这都不懂,老土”,既伤害了他人感情,又拉远了与他人的距离。同时也会因为担心自己跟不上“潮流”,在“黑话”群体里被边缘化,便更加沉溺于寻找、表达网络烂梗,从而形成恶性循环,不断加深与外界的社交隔阂。
二
网络黑话烂梗为何会在孩子们之中流行?究其原因,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。未成年人缺乏分辨力。如今的社交网络中充斥着大量娱乐内容,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尚未完全成熟,分辨力和判断力较弱,对于玩梗,他们不了解梗背后的来源,也不知道哪些是烂梗。且部分孩子语言储备不够丰富,不足以表达自己所想,所以更加热衷于说黑话烂梗。从众跟风渴望被注意的心理需求。未成年人正处于自我认同的发展阶段,渴望被他人注意和认可。他们更多将“玩梗”作为一种专属的“社交暗号”,或情绪宣泄的“趣味载体”,误以为使用网络烂梗就能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,引起他人的好奇和注意。调查显示,孩子身边的同伴成为一些“烂梗”流传开来更为重要的来源,近七成的家长发现孩子在与同伴聊天、玩耍、聚会时经常讲“网络烂梗”。同龄人间的从众跟风,成为孩子眼中求新求异、自娱自乐的特有“乐趣”。平台流量的驱动。网络时代,平台为了点击和流量,将网络主播随口说的烂梗摆在热搜位置,通过大数据精准识别未成年群体,高强度密度的推送,夸张一点说,即使没有下载短视频平台,从同学的手机里侧面听到的频次,也足以将这些烂梗“记牢”在心间,这种“洗脑式”传播助推了黑话烂梗的泛滥。
三
而今,我们的生活、工作、社交、休闲与网络深度捆绑。既然无法禁止孩子们接触网络,那么,如何让孩子在高度数字化的社会中自洽,就需要政府、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协同发力,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。网络平台守好关。网络平台应履行好主体责任,持续健全管理机制,主动挤压黑话烂梗的流行空间,降低其传播速率。比如:把好“价值关”,不能一切从流量出发,把“看点”导向“烂点”,在热搜榜单、首页首屏等关键位置,应优先展示符合国家语言规范的内容,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。把好“审核关”,进一步升级全平台的识别与过滤功能,压缩不规范、不文明语言的流通空间。管理部门严治理。平台的自发行为往往标准不一,执行力度也存在差异,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各种乱象。网络黑话烂梗的出现、流行和治理,不会是一时一地之事,需要绵绵用力、久久为功。2023年10月,国务院公布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,为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、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驾护航。近日,中央网信办、教育部部署开展“清朗·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”专项行动,专门对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、首页首屏、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、不文明现象,重点整治歪曲音、形、义,编造网络黑话烂梗,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。
家校社协同共育。学校应对这种现象应及时干预并进行积极正向引导,常态化开展思想道德教育、网络文明、网络安全教育等活动,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网络行为规范,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。去年,南京市的一名小学老师就以“做有生命、会思考的蝴蝶,不做随风而飞的气球”为例来引导孩子们理解“网络烂梗”。同时,可多组织孩子们参加积极向上的实践活动,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,培养兴趣爱好,避免过度沉迷于网络。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,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网络烂梗,教会他们辨别真假信息、理性看待网络热点事件的方式,注重批判思维的培养。网络因开放、包容、时新而丰富多彩,整治网络黑话烂梗,不是为了限制网络语言表达,更不是反对网络文化的丰富繁荣,而是要营造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,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,为未成年人的成长保驾护航。“大风可以吹走一个气球,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”。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有生命、会思考的蝴蝶,不做随风而飞的气球,在充满阳光的数字世界里健康成长。
来源:今豫网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