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河南法治报记者 吴倩 通讯员 李梦 王津
傍晚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某中学操场,初三学生小林(化名)正和同学打羽毛球,汗水浸湿了校服,笑容却比夕阳更灿烂。谁能想到,半年前,这片操场旁的小巷还是“未成年人保护地图”上标注的涉校园犯罪风险点。
如今的转变,源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检察院一场以数据为钥、以共治为桥的未成年人保护举措。这一举措,让检察司法职能不再局限于案件办理,而是深度融入高效能社会治理,为未成年人撑起了一张更精准、更温暖的防护网。
一张数据地图:
让守护像导航一样精准
“209起案件、7类23项要素、3个高发街道、5处校园周边风险点、5类重点保护场所……”这些看似枯燥的数据,在检察官手中变成了一张动态更新的“未成年人保护地图”。
3年前,面对辖区内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、暴力化的趋势,该院没有止步于就案办案,而是对近3年涉未成年人案件开展多维度分析,从犯罪年龄、户籍地,到诱发因素(如网络沉迷、家庭教育缺失),甚至细化到案件发生的具体时段、地点等。7类23项要素的梳理,像给每起案件“拍了CT”,最终形成的动态数据库,则成为绘制“未成年人保护地图”的原始素材。
这张地图自带筛选功能:通过操作,可呈现涉未成年人案件的具体性质,也能精准筛选出是否涉及校园犯罪,让特定类型的风险点单独浮现。这张会“说话”的地图,让基层治理有了明确的靶向。
依据地图指引,检察院联动公安、教育等8个部门开展精准整治:对高风险街道加强巡逻频次,对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依法处罚,在校园周边设立护学岗……经过一年多的协同治理,辖区涉未成年人犯罪率同比明显下降。
一份调研答卷:
让司法数据变成治理动能
“未成年人犯罪,从来不是孤立的个案,而是社会治理的‘晴雨表’。”通过对209起案件的深度分析,检察官发现:许多未成年人的犯罪诱因里,家庭教育缺失、辍学失管等关键词反复出现。于是,一场关于涉未成年人犯罪诱因与社会治理的专题调研扎实展开。这场调研的价值,不止于摸清了底数,更精准锁定基层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,将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、控辍保学以及家庭教育落实情况等指标作为297个行政村班子换届考核工作重要参考,助力换届考核从模糊评价转向精准画像,倒逼干部队伍将未成年人保护纳入政绩观重塑的核心维度,让司法数据成为基层治理的指挥棒。
当司法数据走出卷宗、融入基层治理,未成年人保护便从司法职责延伸为社会共识,形成了上下联动、齐抓共管的治理合力。
一张机制网络:
让多方责任形成守护合力
“感谢检察官,现在,那些KTV、酒吧再也不敢招未成年人了!”这位家长的感慨,源于一场针对“组织未成年人有偿陪侍”的专项整治。检察官通过大数据锁定问题场所后,不仅制发了社会治理检察建议,还推动建立了预警举报、从业人员黑名单等3项长效机制,促使该类案件同比大幅下降。
更关键的是,检察院主动向党委建议,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等核心指标纳入平安建设考核,把预防和治理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实。这一考核杠杆激活了多部门协同治理的主动性:教育部门强化校园安全管理、给每所学校配备法治副校长,党群工作部加强娱乐场所监管,妇联深化家庭教育指导……各方力量如同“未成年人保护地图”上的经纬线,交织成一张严密的保护网络,让未成年人保护从司法机关的独角戏变成全社会的大合唱。
从数据地图的精准指引,到调研答卷的治理深耕,再到机制网络的合力守护,这里的探索证明:当司法数据有了温度,当检察职能融入治理,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,都能被守护得更稳、更暖。